中國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明清時期大量中國移民來到印尼,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開拓、艱苦奮斗,為印尼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印尼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中國是印尼的重要貿(mào)易伙伴,研究印尼和印尼華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多國學者對于印尼華人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獲得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在眾多海內(nèi)外研究者中,廖建裕(Leo Suryadinata)當屬領軍人物之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57年迄今,他先后獨著、合著及主編的中文、英文和印尼文各類作品有80余部,在報紙、學術期刊、論文集等發(fā)表的各類文章有上千篇,堪稱著作等身、碩果累累。
學術研究成果豐碩
廖建裕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亞,后前往新加坡定居并就讀于南洋大學,1962年進入印度尼西亞大學攻讀印度尼西亞史,1965年獲得碩士學位,又赴澳大利亞和美國留學,并先后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此時,他已經(jīng)開始研究印尼華人問題。
1975年,廖建?;氐叫录悠?,在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工作,1982年轉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1998—2004年,他擔任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會長,2006年接任新加坡華裔館館長,8年以后卸任?,F(xiàn)為新加坡尤索福伊薩東南亞研究所資深訪問研究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兼任教授。在其學術生涯中,廖建裕從不同層面和視角為我們梳理展示了印尼華人問題的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矛盾,他所提出的有關印尼國族構建的理論觀點對于印尼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在其學術生涯早期,廖建裕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印尼早期華人歷史,他認為“不懂得尊重自己歷史的民族無法成為偉大的民族,不了解自己歷史的族群不能成為優(yōu)秀族群”。他先后出版了《二戰(zhàn)前的爪哇土生華人報業(yè)》《現(xiàn)階段的印尼華族研究》《印尼杰出華人傳記》等著作。這些作品成為研究近代印尼華人社會的經(jīng)典文獻。
廖建裕采集研究了大量原始資料,訪問了部分親歷者,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剖析印尼華人社會。他認為在研究印尼華人時,要注意分析“土生華人”和“新客華人”間的群體差異和族群認同。他還對華人與當?shù)厣鐣娜诤贤瘑栴}、華人參與印尼政治生活問題,以及各華人群體之間和群體內(nèi)部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在其論文《戰(zhàn)后印尼民族主義與土生華人》中,廖建裕對印尼土生華人與印尼民族主義運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剖析,指出印尼華人今天的處境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廖建裕以多種語言出版和發(fā)表學術著作及論文,其學術作品語言平實,力求讓更多的社會大眾認識和了解印尼華人歷史與現(xiàn)狀。他沒有遵循傳統(tǒng)研究模式,而是從當?shù)卦∶竦囊暯呛徒?jīng)濟層面探討華人在當?shù)亟?jīng)濟領域所處的地位及其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了印尼原住民對華人的看法,并論證了這些看法是如何在政府對華人的政策中得到體現(xiàn)的,以及華人因此受到了何種經(jīng)濟和政治影響。在1978年于新加坡以英文出版的《印度尼西亞原住民、華人少數(shù)民族與中國:概念與政策研究》一書中,他從政策和經(jīng)濟層面分析了印尼華人社會與當?shù)卦∶衩苄纬珊桶l(fā)展的背景與淵源,認為綜合各種因素考量,印尼華人的同化還是一個難以預測的未知數(shù)。該書于1984年5月用印尼文以《華人少數(shù)民族的困境》一名在雅加達出版,受到印尼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印尼較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刊物《時代周刊》(TEMPO)還曾轉載該書的部分章節(jié)。
推動印尼華人研究發(fā)展
近年來,有關東南亞各國華人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作為海外華人研究知名學者,廖建裕在推動海外華人研究的學科建設、學術交流和學術著作出版方面不遺余力。他認為華裔館的使命就是探討海外華人相關課題,因此在出任新加坡華裔館館長后,積極推動有關華人問題的學術文獻的出版和各類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僅在2007年一年中,新加坡華裔館就聯(lián)合其他學術機構舉辦了“全球化中的印尼華人”“全球化中東南亞華文報刊的機遇與挑戰(zhàn)”“華族移民比較研究:適應與發(fā)展”等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由新加坡華裔館和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聯(lián)合舉辦的第七屆海外華人研究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廖建裕是這次會議的主席之一。
在學術出版方面,廖建裕就任新加坡華裔館館長后,除了推動編輯出版《華裔館通訊》,還先后組織編輯出版了幾部重量級文獻,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在擔任華裔館館長之初,他就制定了計劃,決定編纂關于東南亞各國著名華人生平的《東南亞華裔名人詞典》。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經(jīng)過編輯人員的辛勤工作,這部收錄東南亞3000余名杰出人士生平的作品于2012年由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出版。
廖建裕還自任主編,組織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73位學者撰寫了129篇論文,于2015年以印尼文出版了名為《華人在印尼民族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的論文集,參與其中的學者用各自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論證了華人在印尼國家建設中的角色和貢獻。此書的出版受到多方面關注與高度評價。
關注印尼華人社會融入問題
印尼的國家建設,涉及經(jīng)濟秩序的重建、族群問題的厘清和有序政治的架構。長期以來,在政治上的邊緣地位與經(jīng)濟上的相對優(yōu)勢地位,使得印尼華人居于一種矛盾的社會處境。每當印尼面臨政治上的動蕩或經(jīng)濟危機時,華人便可能成為一些人的攻擊對象,生存環(huán)境也可能惡化,20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和2019年印尼總統(tǒng)選舉時發(fā)生的騷亂事件便向世人佐證了這一點。如何化解社會矛盾,是印尼經(jīng)濟社會建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廖建裕十分關注此方面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入思考,其研究成果和理論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5部作品中,即《東南亞的華人》《東南亞的華人與民族建設》《東南亞的族群關系與民族建設》《印尼華人:國家政策、單元文化與多元文化》《東南亞的國家建構:國家、種族、土著和公民身份》。
在《東南亞的國家建構:國家、種族、土著和公民身份》一書中,他對與東南亞地區(qū)國家和國家建構有關的各種理論框架進行了總體回顧,列舉了東南亞5個主要國家的實例,探討了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東南亞各國在國家建構領域面臨的問題及其發(fā)展前景。該書旨在用歷史學和政治學的方法考察東南亞國家的形成,同時在東南亞的整體背景下分析與民族有關的概念,如種族、國家、原住民等。
在談到印尼的華人問題時,廖建裕認為印尼華人首先是一個多元化族群,從歷史上看有土生華人和新客華人之分;從宗教信仰上看,存在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多種信仰;從經(jīng)濟條件上看,不同群體間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從文化認同上看,大多數(shù)華人已經(jīng)印尼化。廖建裕所獲得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近半數(shù)的印尼華人將中國視為遙遠且陌生的祖居地或僅僅是個“外國”,而有93.79%的華人視印尼為他們真正的祖國。不僅印尼華人如此,廖建裕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群體也展現(xiàn)出了對所屬國的國族認同,他們已經(jīng)把自己視為東南亞各國的一分子。在此基礎上,廖建裕認為,總體上印尼華人的政治和文化認同已呈現(xiàn)當?shù)鼗呄颉?/p>
在《理解東南亞華人》一書中,廖建裕從國家和國際兩個層面來審視華人問題。首先,討論了華人和中國的關系,涉及移民、國籍、商貿(mào)發(fā)展等;其次,論述了中華文化在地化和各類身份認同問題;最后,通過對印尼華人社會、國家和華人政治生活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與印尼華人相關的各個層面,揭示了華人這個多元而重要的族群的復雜性。他認為,印尼華人應該積極融入當?shù)厣鐣?,更為積極地參與政治事務;作為印尼的一分子,華人應該與國家一起發(fā)展,并為當前的建設出力。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廖建裕一直活躍在學術界,針對各種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他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名斗士,堅持不懈地為華人扎根印尼做出努力。通過對廖建裕學術生涯和學術思想的回顧,我們可以比較深入地了解印尼華人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印尼國族建構的基本思路和發(fā)展趨勢。
?。ㄗ髡邌挝唬褐袊鐣茖W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