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巴馬訊 (記者/廖慶凌 通訊員/張林芳)“以后我們有河水灌溉種地,不再是望天吃飯了?!比涨?,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xiāng)弄友村村民馬瑞生高興地說。
弄友村地處大石山區(qū)深處,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種植玉米,基本屬于“靠天吃飯”,不少村民因此把土地丟荒,外出打工。今年以來,巴馬全面實施“旱改水”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通過把小塊變大塊、坡地變平地、旱地變水田,助力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
在弄友村“旱改水”項目施工現(xiàn)場,數(shù)臺挖掘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平整地塊、開挖溝渠,呈現(xiàn)出一派繁忙景象。該村黨支部書記羅有縣介紹,該村共有670畝土地要進行兩期的綜合整治,第一期350畝,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和基礎配套設施工作。第二期320畝,已經完成土地勾畫測量工作。
據(jù)了解,巴馬的“旱改水”項目從9月初全面動工,涉及5個鄉(xiāng)鎮(zhèn)。截至目前,已動工實施2370余畝,有2180余戶村民獲得流轉租金,數(shù)額達800余萬元,順利盤活了全縣的土地資源。